- 来源: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 发布时间:2024-04-01
- 访问量:1200
为全面建立全国自然声数据库,提高声纹识别准确性,确保城市声功能区自动监测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生态环境厅的工作安排,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精心部署、贴心保障、用心审核”助力城市区域自然声采集及类型识别工作取得实效。
一、精心部署,缜密组织谋全局
城市区域自然声包括区域内各种鸟类、昆虫等动物以及风声、雨声、雷声等自然产生的可能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声源。省中心综合分析云南省各城市区域自然声特点,选取昆明市主城区、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试点,成立省、市、县三级监测站自然声采集联合工作组,明确各城市区域自然声类型和点位选取原则、声源采集方式、录制细节和质量控制、成果报送等要求,有力推动自然声采集工作的开展,确保自然声类型的多样性、录音的有效性、工作的及时性。
二、贴心保障,联动配合有温度
省中心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统筹调配高信噪比的声级计保障县级监测站声源采集工作的开展;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赴现场对拟设点位进行查看,保证采集声源的代表性;对录音操作设置、标定和回放初审等进行再培训,并协调属地驻州市监测站配合做好自然声采集及录音文件审核工作,有效的解决了县级监测站人员、设备、技术匮乏等难题。
三、用心审核,细致筛选尽职责
按照《城市区域自然声录音采集及类型识别工作方案》要求,自然声源采集工作覆盖全年四个季度,每季度采集时间约为2-3周,单条录音时长20秒。而不同区域自然声千差万别,且受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等干扰,采集的原始录音需进行再次甄别,剔除无效录音,确保自然声类型与录音相对应。据统计,我省全年需报送有效录音16000条以上,原始录音文件审核预计超过10万条。目前,省中心通过软件初筛的方式剔除部分空白录音及背景噪声较大的录音,再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原始录音文件进行逐条回放审核,保证每一条录音文件的有效性。
接下来,监测中心将继续加强声源采集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后勤保障,确保我省自然声录音采集、类型识别及审核报送等工作的顺利完成,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自然声信息数据库、完善自然声智能识别及科学评价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