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职工风采职工心声
职工心声
品味读书
  • 来源: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 发布时间:2023-04-23
  • 访问量:1437

读书,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且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和视角。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变化无穷和永恒发展的,而人们自己的视野、认识和实践却是有限的。通过读书学习,可以拓宽人们认知上的边界,弥补知识的不足。因而,人类文明不能没有了书籍,人是需要读一点书的。书香充盈心灵,精神世界才不会荒芜了。

 423日被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们去阅读和写作,体现了尊重知识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创意,对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13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还号召大家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了解总书记读书的故事,更能引发我们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也激励着我们要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首先,要爱读书,读好书。古人说,开卷有益。古今中外那些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不胜枚举。所以,我们一定要喜欢读书,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将是海量的信息内容,瓦玉集糅,如果不加选择地开卷,也会给我们带来害处。比如,在网上传播的哈佛校训”“西点军规等,表面看是正能量语境,背后却隐藏着美国在意识形态上的有意渗透。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说:人的脑子本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那么,选择阅读书籍,也是同样的道理。否则,就像郑板桥所说: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龌龊亦耐不得。因而,这就提醒我们要有选择读好书的能力。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恰如一个高尚的灵魂和思想,点亮我们心中的烛光,带着我们去寻求真理,探究生命的真谛。

 什么是好书?在《国语辞典》中,基本解释是:有益的书。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好书的标准,如千人千面,因人而异。各人的阅读兴趣不同,就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好书的评判标准也莫衷一是,这是不能强求的。

我觉得,如果读者对一本书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每读一遍,都会从书中有新的发现或新的启发,读而有感,读而受益,这书便值得一读,也便是一本好书吧。俗语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大多数读书人是认同这个道理的。

其次,要善读书、活读书。我国西汉大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南宋著名文学家朱熹的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启发我们要边读边思,真正把书读通读懂。例如:韦编三绝的典故,讲的是孔子勤读《易经》,将编联竹筒的皮绳翻断了多次,终于融会贯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孜孜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作家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是沙里淘金。古今读书人的这些远见哲思,都是在启发教导我们,要做一个会读书、善读书,把书读活,懂得积累知识的读书人。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读了也跟没读一个样。

再次,要善用书,学以致用。少年时的苏轼就发奋要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在二十一岁的时候首次参加科举,进京应试时,他所作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三。时任主考官的翰林学士欧阳修不知此句的出处,便询问苏轼,苏轼大方的答道:何必知其出处。欧阳修听后,惊其洒脱与豪迈,欧阳修这么评价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就这样,苏轼开始步入仕途。后来,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欧阳修曾对苏轼的赞赏,更惊叹于苏轼的学识。若单从学习写作而言,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也就能懂得读书是要达到理有所本,语有所取,文有所创的目的,这是古今读书人的经验之谈。例如:我们写读后感,从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谈开去,或抓住书中的某一段略、某些闪光的句子,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要义,再通过大脑加工使用,便形成了一篇读书感悟和心得。所以,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将读书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读书便有了实际意义。

                                                        (作者:王志谦


打印页面 分享到: